近年來,山七鎮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,以“孝”字先行培育文明鄉風、堅持人民至上優化基層治理,探索鄉村善治新路。以“孝”字先行培育文明鄉風,入選第四批全國“文明鄉風建設”鄉鎮級典型案例。
黨建引領,筑牢“孝”親文化“主陣地”。發揮黨員“龍頭”作用。選優配強17個村(街道)黨支部和71名“兩委”干部,吸收50多名優秀退役軍人,帶頭學習孝德文化,踐行孝道之美。依托梅方村“孝”文化集聚地,引導成功人士返鄉創業,在望母山腳下建設網紅打卡點“望莊營地”,帶動地方經濟發展,發揚光大“孝文化”。發揮宣傳“引導”作用。在全鎮17個村分別建有文化廣場,設立孝道文化宣傳牌,將部分主干路邊的圍墻打造“孝親”文化墻,安裝68盞印有“孝”的中國結路燈。同時利用農民大舞臺和文聯工作站,組織開展文藝、聯誼(書法、廣場舞)等宣傳活動。發揮志愿“示范”作用。以鎮村黨員干部為主,鄉村醫生、退休教師、老黨員和各類文藝愛好者等組建起18支鎮村孝美山七志愿服務隊伍,用身邊事感染身邊人,加深村民對“孝”文化的理解和感知。
上下聯動,共譜“孝”親文化“主旋律”。讓家風“樹起來”。成立小蘭花藝術團等20余支民間文藝團隊,立足本地孝文化,開展系列感恩母親專題文化活動,評選最美家庭20戶,逐村開展“星級文明戶”評選掛牌,大力倡導孝敬父母、美善和諧,共促家庭幸福,共樹時代新風。讓村風“清起來”。組織“孝文化”主題群眾性文化活動30余場,民主評選“孝星”17名,讓參選人上臺講故事,通過“講自己、薦他人、投票選”,做到身邊人說身邊事,群眾模范群眾薦。讓民風“和起來”。立足本地厚重孝善底蘊,將孝德文化、紅色遺址、獨特鄉俗等,編纂匯聚優秀民俗風情的《山七鎮志》,傳承孝善美德,弘揚文明鄉風。
創新舉措,唱響“孝”親文化“主題歌”。制定“新約定”。運用“四議兩公開”,完善17個《村規民約》,將孝老敬親、團結鄰里等納入其中。通過微信群、短視頻、議事會等積極宣傳文明鄉風建設規定,引導群眾移風易俗。依照約定加強操辦紅白喜事日常監督和自辦宴席的申報管理。設立“新風堂”。龍山村、燕春村等10余村將食堂、活動室等改造成多功能宴會廳,按照標準配備桌椅,舞臺、廚房等宴請所需設備,免費供村民辦酒席等,既方便又實惠,宴席簡辦成風化俗。治理“新成效”。設立“文明孝善積分超市”,建立4大類10小項評價體系,通過“表現換積分、積分兌獎勵”,讓良俗善行“有分值”、村規民約“有價值”、文明鄉風“可增值”。以戶為單位,累計發放積分卡片1.5萬張,激勵群眾參與鄉村治理。把孝親文化與善治鄉村有機融合,努力打造“孝親小鎮”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