舒茶鎮,素有“舒城南大門”之稱,地處大別山東麓余脈,六安、合肥、安慶三市結合部,轄12個行政村,1個街道居委會,284個村民組,3.5萬人,總面積78.4平方公里。鎮黨委下設28個支部,其中鎮直單位和村街黨支部17個,非公黨支部11個,現有黨員1293人。
近年來,該鎮以黨建為引領,以毛主席視察舒茶的紅色人文優勢,和“以后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”的綠色茶產業優勢為依托,以“紅色傳承、綠色發展”為主基調,擬定“全域環保、全域生態、全域旅游、全域民生”的發展方向,致力打造“合肥后花園的精品園、舒城經開區的配套園、百萬龍舒人的服務園、長三角地區的康養園”,構建“紅綠交融”的茶旅融合發展體系,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目標。
黨建引領,上下聯動謀全局。以茶旅融合發展體系建設為目標,鎮黨委與上片適宜種茶的7個村級黨組織聯合制定茶旅融合發展體系建設五年規劃,按照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定位,從茶產業發展規模、茶旅融合發展方向、特色茶產品打造、提升產業附加值等方面,對全鎮茶旅融合發展體系進行細化分析、量化達標。
項目支撐,點面結合齊開花。以創建AAAA級舒茶人民公社景區為核心,以天子寨風景區、大小巖瀑布、圈圈地球營地、茶源故里云谷茶境等景點為配套。在舒茶人民公社景區核心區,實施彩虹車道、登山步道、25000株映山紅基地、百年黨史長廊、廉潔長廊、茶文化廣場、主門景、九一六茶舍、五大觀景臺、生態停車場、旅游公廁等基礎和配套項目。在天子寨風景區,實施景區形象大門、旅游彩虹車道、仿古長城、運兵密道、玻璃橋、高空旱滑、曹操銅像、生態停車場等項目。在圈圈地球營地,實施茶葉采摘體驗基地、茶葉制作體驗車間、大鍋臺、帳篷營地、高空水滑道等項目。在茶源故里——云谷茶境民宿集群項目區,實施2000畝油菜花海基地、旅游循環彩虹車道、停車場、登山步道等項目。
盤活資產,壯大經濟拓渠道。以該鎮石塘村為例,目前茶產業基地規模達1400畝、年產值達1.2億元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茶企——古尖香茶場,通過租賃占地3畝多的村集體閑置老預制廠建立茶葉加工車間,扭轉村集體150多畝閑置茶山建立名優茶生產和采摘體驗基地,租賃占地3畝多的村集體閑置老磚廠建立徽茶集群項目——綜合辦公樓,實現茶旅產業蓬勃發展,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近13萬元;該村招引項目——海聯旅行社,通過扭轉向陽山近百畝村集體閑置茶園建立采摘體驗基地,租賃村集體閑置老茶廠車間建立茶葉機械展示和炒茶體驗項目,租賃村集體閑置老瓦廠建立大鍋臺、農家樂、露營基地等項目,租賃閑置老村部建立茶旅配套項目等,實現年接待游客8萬余人,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近2萬元;同時,正在實施資產重組的歸耕園田園綜合體項目,通過租賃村集體閑置小學建立融會議接待、餐飲、住宿等為一體的綜合體,實現茶旅項目多元化發展。
帶動就業,茶旅融合促增收。全鎮先后選育國家級茶樹良種3個、省級茶樹良種1個,其中國家級茶樹良種“舒茶早”在全國推廣應用達300多萬畝。建立以九一六茶園為核心,二古尖、天子寨、大小巖等為節點的四大茶區,現有茶園1.2萬畝,年產舒城小蘭花系列產品360噸,其中名優茶330噸,年產值0.95億元,茶區茶農5500戶,戶均茶葉收入1.73萬元,三產融合收入2.25億元。“龍舒九一六”“綠觀英”牌系列名優茶在全國各類茶業賽事中屢獲殊榮,成為知名品牌。舒茶人民公社景區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,茶旅綜合收入2.7億元,帶動群眾就業2000人,帶動人均年增收2500元。
紅綠交融,聲譽彰顯結碩果。一是弘揚紅色文化精神。將《站在舒茶望北京》《毛主席來到咱舒茶》等紅歌廣泛傳播,廣為傳唱;收集并展示紀錄毛主席視察舒茶有關史實的1958年10月4日版《人民日報》和紀錄舒茶茶業發展情況的紀錄片《舒茶公社茶滿坡》;開展“舒茶人民公社景區史料征集”“映山紅工程”等三年行動,建立人民公社陳列館、人民公社石器園、茶文化廣場、紅日照舒茶主題廣場、二十四節氣農耕文化園等一批場館,傳承和弘揚紅色歷史;二是承辦不少重大活動。包括全國青少年夏令營、六安山水旅游文化節、開茶節、省文聯文藝志愿服務等市級以上活動近10次;三是獲得諸多重量級榮譽。如全國“一村一品”(茶葉類)專業示范鄉鎮、建黨百年全國百條紅色茶鄉旅游精品線路、中國紅色旅游創新發展十大典型案例、安徽省首屆十大最美茶旅線路、安徽省首屆美麗茶鎮、安徽省第二批優秀旅游鄉鎮、全省美麗宜居百強鄉鎮、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鎮、安徽省生態振興試點鎮、省研學游基地等榮譽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